那些逆势创下新高的基金,藏着什么秘密?
最近,一位朋友兴奋地告诉我,他持有的某只基金净值刚刚创下历史新高。
我愣了一下——要知道,A股市场至今仍未收复2021年的高点,大多数基金还在回本的路上挣扎。
可偏偏有那么一批基金,不仅收复失地,甚至悄悄攀上了新高峰。
这不禁让人好奇:它们究竟凭什么?
1. 老将的坚守与新星的崛起
翻开这份创新高的基金名单,几个熟悉的名字跃入眼帘:华商优势行业、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、中庚价值领航……但令人唏嘘的是,这些基金曾经的掌舵人——那些在市场上叱咤风云的老将们,如今大多已离开公募行业。
不过,老将的退场并不意味着辉煌的终结。相反,一批中生代基金经理正崭露头角。
比如鹏华的伍旋,管理鹏华盛世创新已超过十年,今年6月初净值刚刚创下新高。
他的风格稳健,不追热点,却能穿越牛熊。
另一位低调的“狠角色”是富国的林庆,在2021年成长股泡沫破裂后,他的基金不仅没被拖垮,反而逆势上涨,硬是爬回了高点。
最让人惊叹的,或许是华夏的张城源。
他管理的华夏新锦绣在2022年熊市中几乎空仓,完美躲过大跌;而市场回暖后,他又迅速加仓,净值一路飙升。
有人质疑这是运气,但连续几年的出色表现,似乎证明了他的实力。
2. 量化基金:小盘股的“收割机”
如果说主动基金靠的是基金经理的“独门绝技”,那么量化基金则更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。
华夏基金的孙蒙,凭借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,在指数仅上涨20%的情况下,硬是靠超额收益让净值创下新高。
博道的杨梦则更“野”,她的“准指增”基金不受80%成分股限制,灵活调仓,近两年表现极为生猛。
更夸张的是中证1000指数增强基金。
招商的中证1000指增不仅近期创新高,此前几次市场反弹时,它总是离2021年的高点不远,回撤修复能力极强。
不过,量化基金里最“狂野”的,还是那些专攻小微盘的选手。
它们的净值曲线往往在某一天突然“画风突变”——从平稳到剧烈波动,这意味着基金经理开始转向更激进的小盘股策略。
虽然波动大,但它们的反弹速度极快,如果搭配红利基金做对冲,效果可能出人意料。
3. 红利的“幸存者”
过去两年,红利策略风光无限,但今年9月底以来,市场风格突变,成长股卷土重来,不少红利基金开始回调。
然而,仍有少数红利基金屹立不倒。
比如中欧的蓝小康,他管理的中欧红利优享不仅跑赢中证红利指数,还大胆配置港股,收益远超同类。
工银瑞信的鄢耀、华泰柏瑞的杨景涵,则靠着对金融地产的精准布局,在红利赛道中杀出重围。
4. 警惕“伪新高”基金
不过,这份名单里也藏着一些“水分”。
有些基金原本是固收+或偏债型,在熊市时靠债券避险,净值没怎么跌;等到市场回暖,它们突然加大股票仓位,净值飙升。
这类基金的“新高”,含金量其实并不高。
结语:新高背后的启示
在A股仍未回到巅峰的今天,这些创新高的基金无疑给了投资者一丝安慰。
它们有的靠老将的经验,有的靠量化的精准,有的靠红利的防守,各自走出了不同的成功路径。
但市场风格永远在变,今天的赢家未必是明天的王者。
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与其盲目追逐这些基金,不如思考:它们的策略是否可持续?
是否适合自己的风险偏好?
毕竟,投资不是短跑,而是一场马拉松。
佳成网配资-配资查询官网-配资开户公司-网上配资门户怎么登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